援非医疗队动态之七十五——从朋友到老师 援非医疗队动态 -乐山友谊医院

乐山友谊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精彩专题 >>援非医疗队动态 > 正文

精彩专题

联系我们

乐山友谊医院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016616

www.bfh@163.com

援非医疗队动态

援非医疗队动态之七十五——从朋友到老师

字号:
+-14
浏览次数:

西非、几内亚、埃博拉

这些算是最近两年备受关注的新词、热词了,因为“埃博拉”——这个令人恐惧的疾病,让几内亚这一默默无闻的小国在世界出了名。

在这个远离祖国的遥远国度、埃博拉的疫情国,我作为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一员,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年又半载,期间的酸甜苦辣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几友好医院是中国政府援建几内亚的一家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医院综合实力较强、设备比较先进,科室相对齐全,人员素质较高。也正是这家我们对口支援的医院,在此次疫情中严重受创。因为首例埃博拉病人到此就诊抢救,使得医院有9名医务人员感染,其中6名殉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谈埃色变的疫情严峻之时,我们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19名队员义无反顾的踏上援非征途。

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作为一名来自乐山友谊医院的外科医生,来到这里,成了中几友好医院的一名外国大夫。

来几内亚之前,在与上一批医疗队员交流中得知中几友好医院的外科有谦虚好学的黑人主任——盖斯姆。他非常期待我的到来,希望我能传授给他更多、更新的胃肠外科知识和手术技能,并憧憬着我们的携手合作能为中几友好医院外科带来更大发展。可是,埃博拉把盖斯姆的愿望彻底击碎了——他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作为中几友好医院的重点科室,外科因此遭受重大损失,曾一蹶不振。为了医院发展,很快聘请了一名据说是更有名气的外科医生——这就是现任中几友好医院外科主任SIDIBE,我的新搭档。

我们的初次见面是在医院的见面会。那天在医院会议室,在一系列欢迎仪式之后,我见到了SIDIBE。他中等偏高点的个头,身材匀称,五官长相比较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看起来挺顺眼。令我高兴的是他竟然还能说一些中文,尽管有些是听不太懂的。当时他很是热情,拉着我的手就往科里走,带我又是普外科门诊又是病房的一通参观。他还操着几内亚口音的法语把我介绍给当时在外科病房工作的几名医务人员。

从我们相互蹩脚的中文和法语的交流中,我知道了他的一些情况。我们年龄相仿,他长我一岁,是几内亚的医学博士,曾经在中国同济医科大学进修学习过2年,还留学过俄罗斯,在几内亚大学任教时曾教过盖斯姆。医学学习和工作经历丰富的他,是位几内亚有名的外科医生。这些初步的接触让我感觉,我的这位新搭档派头不小,还有些脾气。

果然,很快就见识到了这位主任的做派。

第二天我去外科病房查房。这儿虽然是几内亚最好的医院,但病房的各种设施却和国内的县级医院差不多,在我们看来还是非常简陋的。整个病房的布局和国内七八十年代一样,甚至还有许多中文标注,这倒让我感觉还是挺亲切的。当时SIDIBE正在带领全科6名医生护士查房,查房模式和管理规范和国内类似。查房时他不时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讲解,甚至还会向年轻的医生进行提问,也有一些教学意识。全科8名住院病人,逐个查看。在看完其中一位病人后,他突然显得怒气冲冲,对所有的医生护士大声说教,并当面严厉的批评了一名年轻医生。我仔细一听,原来是因为换药不及时的问题。这位挨批评的医生显得唯唯诺诺、不断点头称是,其他在场的医护人员大都也是遵从认可的表情。这使我明白了这位大主任在科里的威严和地位。但当看到他检查病人时不带手套且遗漏手消毒、表现出对卫生防控意识的淡漠时,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埃博拉防控的严峻形势,我还是忍不住用法语提醒了他一下。但看得出他显得有些不快,也许是在众人面前吧,他并没有接受,只是在查房结束时很不情愿地给我简单地解释了一下。看来我们的相处和沟通方式还得需要更多磨合。

以后上班的日子就要和这位黑人医生相处了,看得出他还是很有个性的人,至少脾气还是有的。我想我们之间除了合作,还会有更多思想和认识的碰撞。虽然他现在并不了解我,但我相信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接触的增多他会慢慢接受我,为了同一个目标,我们一定会精诚合作的。

我们的合作开始了。

有一天,门诊来了一名病人。就诊的是一位中年男性病人,较肥胖。他和患者沟通,大概是当地的苏苏或马林凯语吧,反正我在旁边是一点儿也没听懂。他检查完病人后告诉我,这个病人只是感觉肚脐周围疼,没有其他的不舒服。随后示意我检查一下,并告诉我注意疝气的情况。我马上检查了病人,的确像他说的,病人有一个并不太大的脐疝,这种疾病在非洲非常常见。但是按照我的查体结果,发现该病人的脾脏明显肿大,脾下缘在左肋下4横指,胸骨压痛征阳性,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脐疝。从他那狡黠的目光中我明白了,他是在考验我,但我表现得很平静。我要求SIDIBE追问病史,得知该病人有明显的乏力和低热。我告诉他查体的情况后,他也会心的笑了,此时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这时他才认真的问我下一步的诊断和处理意见,我帮助他分析完病情后,他按照我所说的方法一一给病人进行了检查。

016.jpg

在几内亚看病人,最大的困难除了缺少必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外,中国医生和病人的语言沟通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几内亚当地的方言土语较多,甚至有时当地的医生在遇到非本族的病人时也要请人做翻译,再加之当地人的几内亚法语发音,所以我们中国医生在对疾病的诊断过程中,缺乏重要的病史资料作为分析基础,有时只能凭借着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来弥补这种不足,尽量做出正确的诊断。(右图,在门诊检查病人)

其中有这样一位中年女性病人。SIDIBE看过病人后告诉我,这个病人腹胀,查体有明显的肝脏肿大、疼痛,考虑肝脏疾病的可能性大。他找到我会诊,在检查后我发现,这个病人有明显的喘息、气短,检查发现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大肋下5cm。我告诉他,这并不是一个肝脏疾病而是典型的心功能不全。他想了想,同意了我的判断,并迅速将病人转入了心脏内科就诊。此时他一副豁然开朗的样子,显现出对我敬佩的目光。

就这样在临床工作的一次次接触交流中,我们增加了相互的了解与信任。很快他对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热情和尊敬起来,称呼也开始由喊我的法文名字Franck变成mon ami(我的朋友)。我也渐渐了解了他,一个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业务上悉心钻研的几内亚医生。尤其是他临床的工作作风更加接近中国医生。他每天提前到达病房,准时开始查房,这一点与几内亚许多医护人员常见的时间观念不强、办事拖沓的习惯形成巨大反差。

记得曾经在埃博拉影响最严重的时候,整个外科病房的医生只有他和我两个人。由于语言问题,大部分的繁杂工作只能靠他亲自完成,但是他凭借着勤劳肯干的工作习惯坚持了下来。他多次向我表示,他喜欢中国,喜欢中国医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习惯,这一点也让我对我的搭档刮目相看。我们成了好朋友。

在以后每天的例行查房后,他常单独拉上我去再看看病情疑难或是危重的病人。这次让我会诊的是一个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病人术后7天了,考虑胆瘘可能性大。他想进行急诊开腹探查手术,找到有瘘的地方进行处理。但我认为,现在病人瘘口比较局限,窦道基本形成,没有发烧等全身症状,建议下一步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充分引流,等待瘘口自行愈合为妥。如果现在再次手术,找到胆囊管的残端并结扎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很有可能再次发生胆瘘,所以劝他尽量不要现在实施手术。但是,他在之前的查房中已经向下级医生布置了手术任务,所以固执地仍要坚持手术。没办法,只能尊重他的想法。在我提醒了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后,他去做了那台手术。(下图:和SIDIBE带领医生护士进行查房)

次日,他兴奋地告诉我手术非常顺利,找到并缝合了瘘口。我告诉他并嘱咐其他医生,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引流液的性状。果然,在术后的第三天,查房时发现在腹腔引流管中又出现了大量的胆汁,提示胆瘘再次出现,而且患者出现了发烧感染的征象。他显得有些尴尬,私下里也表示了后悔没听从我的意见,并向我请教下一步的处理方法。我安慰并鼓励了他,接着详细告诉他现在需要给病人抗感染,通畅引流,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的治疗方案,他不折不扣的马上执行了。慢慢的,病人终于痊愈出院了。现在还记得他在病人出院后的兴高采烈,像个孩子。此后,但凡有点儿疑难的病人他都是拉着我去会诊,对我的会诊意见也非常尊重。

017.jpg

外科医生是需要手术操作的,对手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操作水平能充分显示外科医生的医疗水平。中几友好医院的外科在受到埃博拉疫情的影响后,临床病种较少,主要的手术种类多为为阑尾炎、腹股沟疝和脐疝以及一些腹部急诊手术,普通外科是医院手术相对较多的科室之一。还记得我参观手术室和第一台手术时的情景。这里的手术室环境简陋,手术条件艰苦,也没有高大上的仪器设备,就连高频电刀也不能做到台台手术使用。那天在手术室做的是一台最常见的外科手术——阑尾切除术,是由SIDIBE手下的两位医生完成,我和SIDIBE则在手术台旁看着他们的操作。整个手术过程中,除了手术操作比较粗糙、精细操作少以外,严重缺乏无菌观念,无菌单铺单不规范,手术器械使用不当、术中切口无保护,关闭切口前无冲洗等等。看到这里,我感觉心里落差很大,甚至觉得有点儿惨不忍睹。我主动和SIDIBE进行了交流,试图提醒和改变手术中可以避免的问题,而他却认为在几内亚的医疗条件下,这些操作模式也是可以接受的,也许还是我们之间的理念有些不同吧。但他也明白了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这一点在以后的手术中也渐渐有所改善。(右图,和SIDIBE在手术中)

此后,他邀请我上手术。为了普及精细操作的手术理念,我表演了切开、止血、结扎和缝合等外科的基本操作。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我看得出他对我手术操作的欣赏与肯定,他表示非常希望我能和他同台手术。对一些重点病人的手术,他常常要求我上台指导,我也尽量给予示范,希望能在我的影响下把标准规范和精细操作的外科理念带给几内亚的同行。

018.jpg

再后来,他常常对其他当地医生介绍我说,这是我的老板,是我的老师。

这就是我的几内亚同事,一个在落后的医疗环境下坚持自我工作方式的医生,一位有着自己的个性却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的黑哥们儿。

在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和他一起工作共事中,我们由陌生到熟悉,由同事变成朋友,我也由他的朋友到他称之为的老师。这一切见证了中国医疗队努力为几内亚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也成为千千万万中几友好例证中的一段小故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和几内亚的医务同仁共同努力,更好地服务于几内亚人民,在这片遥远的非洲土地上留下我们的足迹。我们传授医学知识、传播中几友谊,我们正在努力着、奋斗着,我们不虚此行。

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 张 军(乐山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