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年度 | 科室 | 完成形式 | 获奖类别 | 等 级 | 获奖项目名称 | 完 成 人 |
2000 | 感染内科 | 第一 | 国家中医局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部级 | 急性感染并发MODS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研究 | 王宝恩、张淑文、任爱民、张丽霞、王红、次秀丽、王彦 |
2000 | 热研所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麻风病防治系列研究 | 李桓英、翁小满、袁联潮、温艳、甘绍伯、黄文标、胡鹭芳、叶福昌、冉顺鹏、杨军 |
2000 | 病理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国人正常前列腺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对病理诊断的含义 | 马骏、黄受方、张长淮、邵强 |
2000 | 普外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中药腹腔灌洗治疗大鼠重症胰腺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王宇、薛建国、谷俊朝、侯以岸 |
2000 | 泌尿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清血颗粒治疗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马麟麟、杨宇飞、闫小平、张玉海 |
2000 | 感染内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危重症时胃肠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 次秀丽、杨宇清、王宝恩、张淑文 |
2000 | 实验中心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复方861对肝星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及降解干预作用的体外研究 | 马红、王宝恩、马雪梅、贾继东 |
2000 | 热研所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关于阿米巴病新诊断方法的系列研究 | 郭增柱、王正仪、祝虹、安亦军 |
2000 | 热研所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旋毛虫病监测方法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 温艳、张月清、司树辉、赵燕平 |
2002 | 普外科 | 第一 | 中华医学科技奖 | 三等奖 |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王宇、张忠涛、李建设、薛建国、段云西、王康里、翁以炳、曲维恺 |
2002 | 普外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王宇、张忠涛、李建设、薛建国、段云西、王康里、翁以炳、曲维 |
2002 | 放射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肺结核病的影像诊断研究 | 马大庆、李铁一、关砚生、谢汝明、赵大伟、贺文、张可、陈步东、靳二虎、冀景玲、杨均、肖国文、张长淮、冯捷 |
2003 | 普外科 | 第一 | 中华医学科技奖 | 三等奖 | 调节促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平衡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系列实验研究 | 谷俊朝、王宇、薛建国、张忠涛、李建设 |
2003 | 普外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调节促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平衡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系列实验研究 | 谷俊朝、王宇、薛建国、张忠涛、李建设 |
2003 | 感染内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阴赪宏、尹珊珊、王宝恩、王泰玲、贾继东、马雪梅、马红 |
2003 | 病理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与爱波斯坦—巴尔病毒的相关性及该病毒致瘤基因的研究 | 周小鸽 |
2005 | 放射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支气管肺癌的CT诊断研究 | 马大庆、关砚生、陈广、吴晓华、贺文、韩英 |
2005 | 病理科 | 第一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持笔式持续负压细针穿刺器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 余小蒙、黄受方、张长淮、王卫东 |
2005 | 感染内科 | 第一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急性肠衰竭中西医结合诊断及临床疗效研究 | 王宝恩、张淑文、王彦、段美丽、王超、赵淑颖、王红、张丽霞、任爱民、李昂 |
2006 | 检验科 | 第一 | 中华医学科技奖 | 三等奖 | 肠球菌耐药性监测、耐药机理、致病机理及治疗选药的研究 | 许淑珍、张政、刘志远、刘贵健、李爽、马立艳、刘淑梅、闫东辉 |
2007 | 实验中心 | 第一 | 中华医学科技奖 | 三等奖 |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在抗纤维化治疗中的意义 | 贾继东、马红、尤红、王宝恩、丛敏、刘天会、王萍、唐淑珍 |
2007 | 热研所 | 第一 |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阴赪宏、潘长旺、李莉莎、沈浩贤、纪爱萍、谭峰、王婧、郑晓燕、冯曼玲、甘绍伯、林金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