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来到华典古韵的“汉字学习课堂”,又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汉字学习笔记啦!本篇笔记,写的是“皿”字,跟着笔记一起来学。
读音皿字的读音为mǐn,与常见字“民”字同音,《正韵》里对皿字的注音为“眉𣱳切,音猛”。
造字本义“皿”字,乍一看,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家里的盘子、碗之类的东西呢?
没错!就是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甲骨文里的“皿”,画得一个敞口无盖的高脚盛器,有的还特别画出了盛器的耳朵,也就是两边的把手。金文时期,这个字的耳朵被夸张地放大了,可能是为了让看起来更实用,更像一个能稳稳当当拿在手里的容器。篆书时期,这个字就变得有点抽象了,两个提耳被简化成了两竖,但整体的形状还是能看出是个盛器。
古人用“皿”来指代那些用来吃饭的用具,这个字和“豆”字的造字思路是一样的,都是模仿实物的形状。
在古文中,“皿”字也用来指代一些跟盛器有关的活动或者现象,比如祭祀时用的器皿,或者是形容器皿的形状和用途。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许慎对“皿”字的解释是:“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意。凡皿之屬皆从皿。讀若猛。”
这句话的意思是:“皿”字代表的是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其字形是象形的,即模仿了实际器皿的形状。与“豆”字在意义上有相似之处,因为“豆”也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所有与“皿”字相关的字,都采用“皿”作为偏旁部首。在古代的读音中,“皿”字的发音类似于“猛”。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皿”字的解释进一步阐释了许慎的观点,并提供了一些补充说明:“(皿)飯食之用器也。飯汲古閣作飮。誤。孟子。牲殺器皿。趙注。皿所以覆器者。此謂皿爲幎之假借。似非孟意。象形。與豆同意。上象其能容。中象其體。下象其底也。與豆略同而少異。凡皿之屬皆从皿。讀若猛。”指出,“皿”字是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并且提到了“孟子”中的用法,解释了“皿”字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段玉裁还提到,“皿”字的形状上部代表其容纳空间,中部代表器皿的主体,下部代表器皿的底部,这与“豆”字的形状类似但又有细微差别。他进一步指出,“皿”字的发音应该读作“猛”。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对“皿”字的解释是装盛食物的器具,多指碗碟杯盘这类东西。
在《康熙字典》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皿”字在古籍中的应用,比如《左传》和《孟子》里都提到了作为器物的用法。这些古籍的注解也进一步说明了“皿”作为容器不仅用来装食物,有时候还用来覆盖或保护其他器物。
含义用法"皿"字本义就是指那些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比如碗、碟、杯、盘之类的。在《说文》里就有提到:"皿,饭器之用器也。" 意思就是说,"皿"就是用来装饭和其他食物的器具。
《左传·昭公元年》中提到:"于交皿虫为蠱。"这里的"皿"指的就是盛放虫子的器皿,用来制作蛊毒的。🐛 《孟子》中则说:"牲杀器皿。"这里的"皿"就是指用来覆盖其他器皿的盖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盖子或者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用到"皿"这个字,但其所代表的概念却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用的碗和盘子,都可以用"皿"来统称。
值得一提的是,"皿"还是汉字部首之一,很多和器皿有关的字,都会用"皿"作为部首,比如"盆"、"盒"、"盘"等。
结束本篇关于汉字“皿”的笔记,简单写到这里,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如文中有理解不当的地方,感谢告知,下篇笔记见。另外,如你有哪些字存在疑惑,也可以告知,我们一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