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百姓以前头上盘白布,其来源有两种说法,哪种更靠谱?

每日福利 2909

据现有的历史和民俗资料记载,四川人头上所系的白布,最初来源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去世。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病去世,噩耗传回蜀国后,百姓深感悲痛。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悼念,百姓自发地为他戴上了孝布,并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

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因病在军营中去世。这个消息传回蜀国后,百姓哀痛欲绝,纷纷自发为诸葛亮戴孝,来表达他们的悼念之情。由于蜀国疆域辽阔,各地百姓得知噩耗的时间不同,所以有人早开始戴孝,有人则稍晚些。

诸葛亮葬于定军山后,按照当地的习惯,百姓不是亲属,因此本可以脱下孝布。然而,百姓不愿先脱下,且因要耕作和干农活,为了不影响工作,便把孝布盘在了头上。这样,孝布逐渐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了一种传承下来的习俗。

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传说

另一种关于白布的来源说法,源自清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从四川前来湖南寻根问祖的移民后代提到,这一风俗与“湖广填四川”密切相关。

“湖广填四川”是清朝康熙年间,为了恢复四川由于长期战乱和瘟疫导致的严重人口流失,政府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引入大量移民。根据《四川通志》的记载,明末战乱和瘟疫使四川人口锐减,康熙年间全省仅剩9万余人,社会经济处于一片废墟之中。为恢复四川的经济和生产力,清廷通过鼓励移民政策,开始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自己的祖籍在广东韶关,家族在“湖广填四川”时迁至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最初,移民采取自愿的方式,给予土地作为永业。然而,随着移民人数远远不足以填补四川的空缺,清廷下令强制移民,尤其是在楚地——即湖南和湖北地区,强制迁入的人群通常没有选择,只能被捆绑着迁徙。

这种移民过程中,很多迁徙的家庭途中会有老人去世,根据楚地风俗,亡者家人会在头上戴上孝布。因为在长途跋涉中,孝布变成了家族标志,象征着他们的哀悼与对故土的怀念。在这种情况下,迁入四川的楚地百姓通常会将孝布盘在头上,且有些人甚至把它保留多年,直到孝期结束。

三、哪种说法更为可靠?

四川农村百姓头上系白布的风俗,显然源自戴孝的传统。不过,关于这种习俗究竟起源于为诸葛亮戴孝,还是“湖广填四川”迁徙的历史事件,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综合来看,我认为“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更为可信,理由如下:

首先,楚地的传统中,确实有将白布盘在头上的习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农村老人,无论男女都会用布将头包裹。有些女性使用的是由蚕丝做成的包头,男性则不拘形式,使用的包头有的是长长的洗澡巾,有的则直接用孝布包裹。

其次,四川与楚地(湖南、湖北)的地理气候相似,民间生活习惯也非常相近。在“湖广填四川”之后,由于移民对新环境不熟悉,加上物资匮乏,白布便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即使经过了三年的守孝期,白布的使用渐渐没有了忌讳,甚至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尽管如此,四川人崇拜诸葛亮的历史背景,也可能在这种风俗的传承中产生了影响。蜀地人民对于诸葛亮的敬仰,使得他们把这种白布与他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以诸葛亮为中心的历史解释。

综上所述,虽然两种说法都可能有其合理性,但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湖广填四川”中的移民故事,更能解释四川白布风俗的起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